1935年至1936年,红军长征期间,中央红军、红二、红六军团先后经过福泉,并在大花水村留下诸多口口相传的“军民鱼水情深”故事。
【资料图】
——题记
帆布桥,仙桥及其他
去大花水追寻红色足迹的路需路过仙桥
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线也是
仙桥乡的花朵开成水蓝潭深
我以一壶碧绿煮春
回放1935年的春茶
被枪炮蹂躏得不成样子
多了些支支吾吾和扭扭捏捏
却庋藏雅致
蛤蚌河两岸的高山还在生长
每一个火星都在爬山
桥头燕子飞出的胜利姿势
将一汪红色文化的仓禀连通太平洋
军民山盟海誓
村里的野花簇拥着峡谷那天险大美
给过往仙桥的探险者捧出“四书五经”和“知善知恶”
细品当年,乡亲给女红军渡江时搭建的帆布桥
后来,帆布桥取名仙桥
被大朵大朵的清水江浪花举得高高
江边寨
红军书写的标语还在被山里娃大声朗诵
继续以摧枯拉朽之势
让魑魅魍魉在清水江底闻风丧胆
江边寨是大花水村的一个组
水墨春色白描出一个小小村落
世居三十余户人家的小寨
意为“江边的寨子”,读音“江边寨”
江边寨的乡亲退让着江
沿巉岩抱朴而美
春天的漫步
还能听见岩鹰飞翔时含着红军留下的冲锋号
声音尽管有些嘶哑
却与苗族的美丽传说一起流芳百世
江边寨乡亲眷恋清水江乳汁如红色的血
写实炮火之后的宁静
百岁老人说,红军在他家木屋外避风淋雨的夜晚
是一尊不被岁月抹去的雕像
记述1935年的春寒料峭
那年那月,处处军民鱼水情
时时红军故事新
在大花水捧起的红色浪波
水湍急着像要赶路
追兵,民团,卧底与土豪
盯住一群头上缀有五角星的士兵
一个浓郁的润春四月
我捧起大花水的红色浪波
读大花水从不夸大其词的本真
乡亲说,当年红军两次到过家乡
两百余人参与架桥任务
九十七人抵达大花水
当年的每一个红军战士都是激情满满的诗人
在高原冰凉的水里燃起沸腾热血
铺就大花水的水潋花滟
流淌红色血液的人朴实
如我在大花水的遇见
一位研究党史的驻村书记申请驻守于此
捧起红色浪波
大口大口喝下老百姓斟满的米酒
新时代的驻村书记在红色故事里还原红色史诗
以快门的行走告诉世间
让笔触跟紧红军走过的足迹
炼出浪花美丽依然
船工
船工从夜晚的喉咙里拖出木板
竹筏,纤绳,铆钉和火把
船工闭紧牙根赶汗
船工抵御着高原的寒冷
1935年的清水江在四月忘了变暖
冰凉的追兵与炮弹紧随其后
江面上没有鸭子和鸢尾花
船工的斧头与红军战士的拳头相遇
铺成一座浮桥
浮桥下那条家乡的河
打开大花水的民风
民风姓善,是船工吞进肚里的牙齿
船工家的木板在浮桥上舞蹈
如一堂江上的舞蹈课
在那段寒冷的征途史中呐喊
“正义必胜”
文、图/小语
视觉/实习生 黄明慧
编辑/曹雯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